全国首部米粉类产业发展法规正式施行
“有了‘专属法规’护航,‘小米粉’将向着全产业链千亿发展目标疾驰而去。”10月28日,在市委、市政府举办的一场座谈会上,市螺蛳粉协会会长唐机文高兴地表示。唐机文的信心,来自全国首部米粉类产业发展法规——《柳州市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11月1日正式施行,开启法治护航“小米粉”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条例》是我市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探索制定的第一部以促进产业发展为出发点的法规。”市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陈汉荣告诉记者,为“小米粉”立法,是我市以实际行动践行领袖殷殷嘱托、续写柳州惊奇的又一生动实践。在9月下旬召开的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条例》在与会人员中引起热议,获得全票通过。
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实际问题。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俊说,作为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性法规,《条例》顺应时代关切和产业发展方向,围绕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症结”以及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设定针对性条款。如针对“原材料供应不足、部分餐饮门店不注重门店建设导致体验感不好、市场竞争不够规范、品牌效应不够强、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尚不完善”等具体问题,《条例》一一作了回应。
《条例》通篇贯穿“发展”理念。在七章共五十二条的内容中,大量“鼓励”“支持”“促进”的表述,让产业界信心倍增。
“发展好‘小米粉’,成了法律‘硬要求’。”广西善元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生、广西螺霸王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汉霖等多名业界“大咖”说,随着《条例》的施行,“小米粉”高质量发展将从“市场自发”转化为“法治自觉”。有了《条例》撑腰,产业发展也将更有章法、有路径、有保证,企业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发布首部《柳州螺蛳粉产业国际贸易合规指引》、发布柳州螺蛳粉(预包装)十大品牌、召开学习贯彻《条例》座谈会……连日来,我市为迎接《条例》的实施,准备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振奋的“法治大礼包”。
“作为柳州螺蛳粉产业工作的牵头部门,我们将落实落细《条例》的各项规定。”市商务局局长杨志刚表示,将加强《条例》的学习宣传和组织实施。同时,还要组织编制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出台促进柳州螺蛳粉餐饮门店发展以及强品牌、拓市场等方面的具体扶持政策。
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吕中杰说,市场监管部门将从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全产业链标准的全面实施、强化品牌建设和保护等方面着手,落细落实《条例》。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刘小萍则表示,要积极落实提升柳州螺蛳粉原材料产量和品质的工作任务,促进“小米粉”全产业链健康发展。
我市出台措施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日前,市政府办公室发布《柳州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降低14.5%,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水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6%以上;到2035年,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美丽柳州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为实现上述目标,《方案》提出,要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要重点在钢铁、石化、化工、制药、制糖、建材、造纸等行业开展绿色化改造,推进畜禽粪污、秸秆等综合利用,积极推动酒店、餐饮等行业限制和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培育绿色生态环保龙头企业,实施节能环保优秀模式推广工程;大力推行以新能源配送车辆为主的配送物流运输车辆体系,城市建成区内的物流配送、邮政快递领域全面实现绿色化,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绿色贸易体系;每年新增及更换公交车新能源车辆占比100%,力争实现2023年我市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80%。
在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方面,《方案》提出要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增加城镇和农村清洁能源供应,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重点推进公共设施、商业楼宇、住宅小区、工业厂房、农村住宅等屋顶光伏、户用光伏建设,鼓励在铁路、高速沿线等空余可用土地布局分布式光伏廊道。到2025年,柳州市本级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高到65%以上,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5%以上,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比重达到100%。
此外,《方案》还提出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我市“双减”工作获自治区表扬 柳南区和柳北区被确定为广西校外培训监管先行区
近日,自治区“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10个广西校外培训监管先行区名单的通知,自治区教育厅也相继发布了2022年自治区义务教育课后服务特色校名单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优秀作业设计名单的通知,柳南区和柳北区被确定为广西校外培训监管先行区,柳州12所学校被评为自治区义务教育课后服务特色校,12支教师团队的优秀作业设计被评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优秀作业设计。
被评为自治区义务教育课后服务特色校的12所学校分别为:市滨江小学(总部)、柳江区基隆开发区小学、市西江路小学、柳江区拉堡小学本部、市铁五中学、市雀儿山路小学、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小学、市第八中学、市第三十九中学、市弯塘路小学本部、鹿寨县城中小学、市东环路小学;被评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优秀作业设计的12支教师团队分别为:市公园路小学林娟娟团队、市潭中路第二小学邓云团队、市马鹿山中学吴龙佳团队、市公园小学教育集团胡佳慧团队、市鹅山路小学谭丽碧团队、市龙城中学梅发珍团队、柳北区教研室梁海栗团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兰东梅团队、市第二十五中学陈黎团队、鱼峰区教育局教研室谢慧敏团队、市雀儿山路第二小学万玲玲团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庞柳春团队。
从2018年起,我市把抓好中小学校内课后服务工作,作为增强教育服务能力、解决家长后顾之忧,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和重要任务。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市先后14次召开全市“双减”工作部署和部门协调会议,构建起“属地为主、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市财政继续实施校内课后服务市区公办小学补助计划,去年投入经费2113.26万元,是目前广西唯一将此经费纳入财政保障的城市。
与此同时,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结合实际开发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校内课后服务项目,多举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如融水县民族小学组建了足球、机器人、合唱、围棋、科技创新、朗诵等多个兴趣小组,市景行小学利用课后时间组织155名学生从零基础开始学习乐器,成立学生艺术团交响乐队等等。
在做强学校教育主阵地上,全市乡镇及以上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已基本达到“两个全覆盖”,学生参与率达95.53%,教师参与率达93.94%,学生参与率居广西第一;在打赢培训机构治理攻坚战上,我市大力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总量,目前全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仅有15家继续营业,不断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校外培训“双减负”。
“梦天”成功升空
随着梦天实验舱在海南文昌发射升空,中国空间站三舱即将组成“T”字基本构型,三舱强大的实(试)验能力,将推动我国空间科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据介绍,梦天实验舱全长17.88米、直径4.2米,重约23吨,将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实现控制、能源、信息、环境等功能的并网管理,共同支持空间站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研究实验和新技术试验。
梦天实验舱的定位是航天员工作的地方,没有配置睡眠区和卫生区,但搭载了更多的科学实验柜和舱外载荷安装工位,特别配置了两块可在轨展开的暴露载荷实验平台,设计了载荷自动进出舱功能。
位于梦天实验舱货物气闸舱两层舱门内的载荷转移机构,可以稳定地将货物从舱内送出舱外,或将舱外货物运至舱内,最大运送重量可达400公斤,单次运送货物体积可达1.15米×1.2米×0.9米,突破了以往舱外科学实(试)验需要航天员出舱安装作业次数、载荷数量与大小的限制,在轨航天员将有更多时间精力开展舱内各项科学实(试)验。
据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空间应用系统副总师刘国宁介绍,2021年4月29日发射的天和核心舱搭载的无容器材料实验柜、高微重力科学实验柜等两个科学实验柜已完成在轨测试;2022年7月24日发射的问天实验舱有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实验柜等4个科学实验柜,正在开展在轨测试工作。目前,天和核心舱和问天实验舱的各项实验工作都在按计划进行。
梦天实验舱的实验柜达到8个,包括超冷原子物理实验柜、高精度时频实验柜、高温材料科学实验柜、两相系统实验柜、流体物理实验柜、燃烧科学实验柜、在线维修装调操作柜等,目前已经安排了约40项科学实验项目。
刘国宁说,天宫空间站将是我国未来10年规模最大的空间综合研究实验平台,最终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预期能够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发现,揭示若干重要的科学规律,并同步推进应用和技术转移,进一步推动我国空间科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空间站梦天实验舱计划经理刘慧颖介绍,目前,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等17个国家的科学实验项目被确定入选中国空间站。“中国空间站将是一个全球性开放的平台,是持有合作和开放态度的人类太空之家,可以创造出更多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刘慧颖说。